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
中国质量监管网
健康课堂 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课堂
科普:科学认识神经酸
2025-07-17
返回列表

侯镜德

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,大脑健康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。神经酸,这种对脑神经发育和功能维护至关重要的营养素,也正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神经酸?它的来源是哪里?又该如何科学去鉴别呢…… 接下来,我就带领大家一同科学认知神经酸。

一、神经酸是什么

首先,我们需明确一个核心概念:什么是神经酸?

从化学角度来说,它的学名是顺-15-二十四碳单烯酸,分子式为 C₂₄H₄₆O₂,分子量为366.6,是一种结构明确的单不饱和脂肪酸。大家翻开《生物医药大词典》查询 “顺-15-二十四碳单烯酸”,找到的就是神经酸,它还有个曾用名“鲨油酸”,这和它早期发现来源有关。

神经酸有几个鲜明特性:它的熔点是41-43℃,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神经组织及鲨鱼油中,是脑苷脂的关键组成成分。作为神经细胞(尤其是大脑细胞、视神经细胞)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持不可或缺的营养素,它就像大脑神经纤维的“修护剂”,是合成神经节苷脂的前体物质,神经节苷脂是目前临床医学中常用的脑神经修复药物的重要成分。

二、从鲨鱼油到植物提取

神经酸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20 年代。1925 年,科学家 Klenk 从人和牛脑分离出的脑苷脂中,首次发现了这种特殊脂肪酸;1926 年,Tsujimoto 又从鲨鱼油中提取到了它,这也是 “鲨油酸”名字的由来。

早期神经酸的获取一直面临困境——过度依赖鲨鱼资源。随着全球对鲨鱼保护力度的加大,禁捕令让这种来源难以为继,寻找新的神经酸来源成了当时国际科学界的重要课题。而自植物中发现神经酸后,从植物中提取神经酸便成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路径,但面临着提取与纯化的双重挑战。

三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

上世纪 90 年代,浙江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浙江省科委签订了重点项目协议,正式牵头开展神经酸的系统研究。当时我们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:既要解决神经酸来源问题,又要攻克提纯技术难关。

我们从珍稀的植物中发现了高含量的神经酸,但提取难度极大。经过无数次实验,我们团队创新性地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成功地从中分离、提取出高纯度的神经酸。这项技术不仅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(专利号:96122232.8),还斩获了国际 “金字塔奖”,这是对我们多年科研工作的莫大肯定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整个研究过程中,我们完成了从小试到中试生产的全流程验证,还系统开展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、遗传毒性试验、28天经口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的安全性评估,以及改善记忆、延缓衰老、调节血脂等功能研究,为神经酸的安全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通过与南京圣诺生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协同创新,现已实现神经酸制备技术的产业化 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四、如何辨识神经酸

神经酸的珍贵,首先源于原料的稀缺 —— 它只存在于特定植物中,获取难度大;其次是技术门槛高,目前全球只有少数国家掌握高纯度神经酸的提取技术,中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水平。

近年来,国家卫健委印发《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(2024—2030)》,决定在 2024-2030 年于全国组织开展应对老年期痴呆的行动。这是国家向全社会发出的号召,旨在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,构建老龄友好的社会环境。在这一背景下,神经酸的作用愈发凸显。但令人担忧的是,当前市场上的神经酸产品五花八门,不少人很容易被误导,这里我想明确几个关键鉴别点:

一神经酸是单一化合物,它的化学结构式为CH3-(CH2)7-CH=CH-(CH2)13-COOH,并非多种化合物的组合物,这是非常明确的。

二 要注意区分一些易混淆的成分。比如 DHA、EPA、DPA,它们虽然也是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,但分子结构与神经酸完全不同,来源也主要是鱼类和藻类;还有磷脂酰丝氨酸,它多从大豆中提取,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磷脂,只是名字听起来有点像,实际上和神经酸没有任何关系。

三“粗提植物油”其中神经酸含量通常只有3%- 5% 左右。

科学普及与科研创新同样重要。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神经酸。

邮箱:chinaqsnet@163.com 技术支持:010-64256199 监督电话:010-84650251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3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Copyright © 2023 《中国质量监管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北京市先平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2021002308号
扫码关注微信号
扫码关注抖音号
扫码关注强国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