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
中国质量监管网
健康课堂 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课堂
大脑衰老早知道,护脑行动要趁早
2025-07-28
返回列表

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 刘海生

长寿和健康,是人们的生活目标。大脑的健康和长寿息息相关,是每个人都关注的“头”等大事。今天,就让我们来聊聊关于大脑的那些事儿。

一、大脑是人体的“总指挥部”

大脑虽仅占体重的2%,却消耗全身20%的能量,堪称人体的“中央控制台”——从呼吸心跳等基础生命活动,到学习记忆、情绪管理等复杂功能,由它统筹掌控。

英国神经外科专家约翰・瓦德莱曾说:“大脑里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,这个数量在出生时就固定了,大部分不会自我更新。”这意味着什么?举个例子,肠道细胞每2-3天就会更新一次,而脑神经细胞一旦受损,可能就是永久性的。

脑病成因复杂,涵盖遗传、外伤、肿瘤等多种因素,涉及脑出血、脑卒中、阿尔茨海默病等众多病种。由于大脑的复杂神经网络难以精准修复,病因常由多因素交织且部分不明,再加上血脑屏障阻碍药物起效、早期症状隐匿易延误治疗,因此脑病尤其需要重视与预防。

2024年,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(简称国家脑库)发起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神经病理学调查。调查结果于2024年11月15日在国际权威期刊Alzheimer’sDementia发表——逾半数中国老人,大脑中存在病变;据《2023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数据与防控策略》估计,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为6.04%,85岁及以上为16.4%。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》显示,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1507万,根据有关模型预测,我国2050年60岁以上阿尔茨海默病(AD)患病人数为2765万人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60岁以上人群中,每增加5岁,认知障碍患病率就会翻倍——这些数据绝非危言耸听,而是在敲响早预防、早干预的警钟。

二、大脑衰老比我们想象的早

医学研究显示,大脑的衰老进程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早:

20-30岁:认知功能达到巅峰,随后便开启缓慢下降通道,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效率逐渐降低。

30-40岁: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开始出现萎缩,脑血流量减少约5%,这也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感觉精力不如从前的重要原因。

40-60岁:大脑皮层逐渐变薄,白质病变不断增加。白质作为神经纤维的高速公路,其病变会直接影响大脑各区域间的信息传递。

60岁后:脑萎缩加速,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显著上升,很多老人忘事、反应慢。

这意味着,大脑衰老与年龄的关联极为紧密,预防工作必须尽早抓起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脑区衰老速度差异明显,负责记忆和决策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最先退化,所以当出现忘事频繁、反应迟缓时绝非简单的“年纪大了记性差”,需格外警惕并及时关注。

三、大脑衰老的信号,对照看看

除了血管退化、神经元凋亡加速、蛋白异常,以及脑室扩大、海马体萎缩、白质病变等大脑结构性改变外,日常生活中大脑衰老也会发出一些警示信号,大家不妨一起来对照看看,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出现了以下情况:

记忆力减退:刚说过的话、做过的事转眼就忘,反复询问相同问题。比如刚锁的门下楼就忘了门是否锁了,到了菜市场忘了要买的东西…

处理家务困难:原本熟练的家务变得难以完成,学习新技能的能力显著减弱。比如煮面条烧干了锅,擦桌子漏了半张…

找词困难:说话时频繁停顿,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想法,比如遇到老朋友叫不出来名字;饭桌上想夸孙子,找不到词语形容…

空间导航障碍:在熟悉的地方迷路,判断距离和方向出现失误。比如走了十年的路,拐个弯突然懵了,在熟悉的小区找不到自家楼栋…

情绪问题:变得易怒、焦虑或抑郁,情绪波动大且难以自控。比如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,掉眼泪;时长闷闷不乐,胡思乱想…

睡眠障碍:深度睡眠减少,夜间易醒,习惯性失眠,白天精神萎靡;

行动迟缓:走路变慢,平衡能力下降,容易摔倒,比如下楼梯总觉得要踩空…

出现2条以上症状的人群需提高警惕。

四、大脑衰老的危害,远超想象

个体层面:认知功能下降,表现为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严重时发展为痴呆(如阿尔茨海默病);运动功能受影响,出现肢体不灵、步态不稳、易摔倒;精神行为异常,如抑郁、焦虑、幻觉及孤僻易怒等;睡眠紊乱(入睡难、早醒等)和吞咽困难(易呛咳,可能引发肺炎);认知障碍患者5年内死亡率比健康人高50%,直接威胁寿命。

家庭与社会层面:大脑衰老绝非个人之事,会显著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。以认知障碍患者为例,专业机构年照护费6万-12万元,家庭年均成本超10万元。患者病情随阶段加重:早期反复提问,中期人格改变(如攻击、猜疑),晚期完全失能,导致照护者身心俱疲,甚至引发家庭破裂。此外,每年超50万认知障碍老人走失(约20%意外伤亡),因健忘引发的居家事故占老年居家事故38%,大量耗损社会资源。

五、护脑不难,做好5件事

吃对了,大脑更有劲儿

多吃深海鱼、核桃、亚麻籽,里面的Omega-3能给脑细胞穿盔甲;每天吃把蓝莓、草莓,它们的抗氧化成分能帮大脑清理垃圾;老人可以适当补点神经酸,帮大脑修复线路,让大脑更灵光。

动起来,大脑不生锈

每天快走30分钟,让大脑血流量变多,就像给盆栽松土浇水;没事练练手指操,下下棋,算算数,让大脑保持活跃。

睡好了,大脑能充电

晚上11点前睡,保证7-8小时觉。睡眠时大脑会启动清扫模式,把白天产生的垃圾清掉;睡不着别硬熬,试试听听轻音乐、泡个脚。

多聊天,大脑不孤独

跟老伙计叙叙旧、带孙子讲故事、参加社区活动,社交就像给大脑联网,能让神经细胞更活跃。相反,长期一个人闷着,大脑会退化得更快。

定期查,问题早发现

40岁后最好做个“脑体检”:

简单的可以填个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,在网上能找到,测测记忆力、算数能力等;查血压、血糖,抽血看看同型半胱氨酸,太高了伤脑;主动进行定期的脑健康筛查,包括CT、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,以及认知评估表自测,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
大脑衰老虽不可避免,但我们完全有能力延缓它的脚步。别让老糊涂成为人生的遗憾,现在就为大脑启动抗衰计划,让智慧与活力伴随我们走过漫长岁月。

邮箱:chinaqsnet@163.com 技术支持:010-64256199 监督电话:010-84650251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育慧南路3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Copyright © 2023 《中国质量监管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北京市先平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2021002308号
扫码关注微信号
扫码关注抖音号
扫码关注强国号